走近他,你會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一個學識淵博、勤于鉆研的智者此刻在你面目前如此的高大;走近他,你會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溫暖,一個愛生如子、捐資助學的仁者此刻在你面前是如此的親切!
——寫在前面
雖然第一次這么近距離的接觸宋老師,然而給人的感覺卻是一副和藹的慈父形象。樸素的著裝、慈祥的面容處處彰顯著知識分子特有的風度和氣質。走進宋老師的辦公室,幾張簡單的辦公桌與我們想象中的相差甚遠,在我們等待采訪的幾分鐘里,宋老師一直忙著應酬工作,其嚴謹的工作作風著實讓我們感動不已。作為教研室里的骨干教師,宋老師承擔了近40%的教學任務,一周授課達十次之多,鄧論屬于公共科目,宋老師的課卻很少有人遲到,是宋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同學們作出了榜樣。面對這樣一門理論性、政治性很強的學科,宋老師特別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用生活中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現象引導學習,用鮮活的例子闡述理論。寓教于生活,寓教于現實,極大的調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宋老師還注重課堂互動教學,引導學生轉換角度思考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在學術上,年過半百的宋老師依舊孜孜不倦,由于工作繁忙,宋老師常常要利用假期時間做研究、寫論文、搞學術創作,廣泛涉獵歷史、地理、美學等各學科,曾經完成《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兩種社會制度的共處和競爭》兩項省廳課題,完成院級教研課題《鄧小平理論“三進”研究》,發表論文20多篇,出版專著兩部《近現代濱州名人》、《經濟全球化和兩種社會制度的共處和競爭》。并且先后獲得中共山東省宣傳部、團省委1986年表彰山東省高校優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第八屆濱州地區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二等獎獲得者、國家科委2001年創新成果獎獲得者、2004年度濱州醫學院先進科研工作者、2004年度賓州醫學院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成績的取得與宋老師勤于鉆研,吃苦耐勞是分不開的。宋老師利用別人工作的時間工作,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也工作。宋老師作為我校的骨干教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年輕教師樹立了榜樣。
生活中,宋老師永遠是同學們的良師益友,遇到同學們生活中解不開的難題或矛盾,宋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為他們化解,鼓勵、開導他們。經歷過文革和過去艱苦歲月的宋老師非常關心社會慈善事業,多次資助建立希望小學,捐助貧困學生。宋老師說,自己就是從窮困的農村人家出來的縣里僅有的幾個大學生之一,生活的磨難讓自己更能夠深刻的體會到那些想讀書卻因為貧窮而絕望的孩子們。自己這么做,是想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孩子們多做些事情。
在教學中,宋老師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為了緩解學生的視力疲勞,宋老師就要求教研室全體老師不要穿紅顏色衣服上課。在課堂上,送老師特別注意燈光的亮度,他說,要一切為了同學著想。要用有趣的知識去打動學生,而不是“填鴨式”的亂講一通。一朝為師,終生為學生負責,宋老師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宋老師顯得很累。可是當我們問起他為什么要自己擔起40%的工作任務時,宋老師笑了,他說自己是老教師,資歷高,理應多做點。可是當我們看到宋老師那近乎斑白的雙鬢時,我們已經默然,我們知道,再多的問題此時都不再奏效,一個個答案只有自己去領悟,從內心感受,才能得到真諦!
宋老師愛讀書可是出了名的,花錢買書更是大方,中國的史書基本上已被他讀的精熟。難怪宋老師出口成章,學識淵博呢!采訪中,宋老師幽默的問了我所在的縣市,令我吃驚的是,宋老師竟然把我家鄉的歷史說了起來,一個對歷史如此精通的人,一個對中國歷史的認知超過地方百姓的人,我平生第一次看到,今天,當我們坐在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面前時,我才從內心深處發出了那聲感慨,是啊!此刻,我才真正領悟到同學們那么愛宋老師的原因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一個把感動寫進學生心坎的人。我想這三句話送給宋老師,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宋老師不僅在課堂上為同學們提供盡可能多的知識,而且它還利用一切機會為同學們做報告,將國內外最新的動態告訴同學們。學術上的宋老師在知識面前當仁不讓,然而生活中的他卻是同事們眼中的好朋友,好伙伴。
教研室的另一位老師這樣評價他“宋老師和我們在平時更像朋友,沒有一個長輩的架子,平時那個老師有困難,有需要,宋老師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你們宋老師別看年齡大,他可是我們教研室最勤快的。”宋老師是用一顆心在講學,這因為這樣,同學們愛戴他,老師們尊敬他。
在采訪中,我們一直被一種精神感動著,那是一種天然的發自人心的東西。也許這次采訪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收獲的東西,也許此刻真的已經化作了一種精神,指引著我們前進,指引著那群孩子前進。
在這個大師級人物越來越少的時代里,宋老師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格、孜孜不倦的精神為年輕教師樹立了一座豐碑。作為一名教師,他不僅栽培了我們這一代,更重要的是,他為現在或者更遠的未來指引了一條前進的方向,為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振興嘔心瀝血!為了響應科教興國的號召,宋老師不圖私利,在教育的第一線上,用智慧,用勇氣,用汗水,去挖掘中國的希望,去開拓教育的未來!